大時代背景下的一段短暫情感,就這樣在旁人的過多關注、文士的過度抒情中逐漸演變?yōu)橐粋€偉大愛情故事。這個故事里,小鳳仙沒有紅拂的好結局,而成了痛失眷侶的小喬。
談論蔡鍔和小鳳仙的故事之前,不妨先來看看劉半農與賽金花的一樁舊事。
1934年,北大教授劉半農六次登門,深度采訪名妓賽金花,一時成為人文界一件大事。結果當年劉半農染病去世,《賽金花本事》由他的學生商鴻逵完成。據(jù)臺灣老報人趙效沂回憶,劉半農與賽金花初會于交際飯局,談及“床上救國”往事,賽不免滿嘴火車,在座的胡適、傅斯年等大佬聽得很HIGH,“均有欣然之色”。最終,不知是否大佬們商議的結果,《茶花女》譯者劉半農,決定去做中國第一名妓的口述實錄。
小鳳仙故事為什么能流傳多年?劉半農采訪賽金花,是一個背景和參照。女性解放是五四運動,乃至民國思想演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而當時能走上前臺的女性不多,革命家群體本身就殊少女性,新時代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成長,大家難免去風塵人物身上找傳奇。此外,女性地位確實在急劇提升——北大教授訪一代名妓,事件本身就具備了相當?shù)膫鞑r值和象征意義。
賽金花相當擅長自我包裝,與“傳播界”又來往密切,除劉半農外,曾繁、齊如山、張恨水都寫過她的故事或見聞。在沒有電視的時代,這些報紙文霸,影響力遠超《非誠勿擾》。而小鳳仙,以及她和蔡鍔的傳奇愛情,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故事——關于她,猜測、旁觀的居多,殊少客觀記載。
蔡鍔與小鳳仙的精彩故事,更多的應該來自于人們的想象。戰(zhàn)亂年代,國家危急,英俊瀟灑堪為棟梁的青年將軍,淪落風塵出淤泥不染的真情青樓女子;有身份反差,有沖突,有恩怨,這樣的故事太符合中國人的審美了。人們內心衷心希望亂世不但出豪杰,也出情侶;前者拯救民族,后者感動中國。就像有人會以岳飛之名填一闕《滿江紅》一樣,那詞填得太好了,也完全符合我們想象中的岳飛本人——但它確實不是真的,只是一場文人的角色扮演游戲。我們的文化里,好和真這兩件事,總是容易被含混等同。
中國人心目中的好故事,從少年得志開始。
蔡鍔17歲后,兩度赴日留學,先讀商科,次攻軍事。22歲回國,督練新軍。1911年,蔡鍔29歲,在云南響應武昌起義,被公推為領袖,后任云南軍政府都督。如日中天的少年將軍深得袁世凱賞識,蔡鍔也在公開通電中稱袁“宏才偉略,群望所歸”,欣然赴京任北洋政府高官。袁世凱甚至還讓袁克定拜蔡鍔為師——“太子首輔”的意義,大家都懂。
蜜月期結束于袁世凱決意稱帝的1915年。革命出身的蔡鍔完全不能容忍洪憲鬧劇,他誓言“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”,奔回云南,通電起義,發(fā)動著名的護國戰(zhàn)爭。以上,均屬史實,也是情感傳說的基礎題材。
而小鳳仙,就出現(xiàn)在蔡鍔和袁世凱決裂的這個時間點上。
兩人相逢于風塵之中,據(jù)當時的一些小報說,最終情感發(fā)展到談婚論嫁的地步。蔡鍔身為高官,為什么要流連八大胡同?一是狎妓完全是中國名士的經(jīng)典作派,并不是反道德之事;二是解放年代,性情開放,劉半農的故事可作參照。在那時,這基本是個正當交際。倒是演繹故事里,有人說蔡鍔流連妓館是為了迷惑袁世凱;在這樣的觀照和想象中,足見《三國演義》故事深入人心,蔡鍔成了種菜的劉備,袁世凱成了青梅煮酒的曹操。
無論是為了排遣愁苦,還是暫斂鋒芒,蔡鍔和小鳳仙確實攜手于斯時。最優(yōu)美的故事說,蔡鍔在小鳳仙的策劃和協(xié)助下逃出京城。此后,蔡鍔忙于國運,未能踐行倒袁成功接走小鳳仙的諾言,兩人再未相見,最終生死相隔。
盡管無法證明真?zhèn)?,但這個故事確實有一定合理性——蔡鍔逃出北京是1915年。次年春,他率軍在四川擊敗袁軍,袁被迫取消帝制,旋即羞憤而死;秋天,蔡鍔患病東渡日本,終于不治。與對手死在了同一年。從時間上來看,蔡鍔的人生頂點就在此時,太多大事要做,沒時間也沒能力去北京接小鳳仙——如果他確實想接的話。
蔡鍔英年早逝后,小鳳仙的挽聯(lián)是:“誰識周郎竟短命,早知李靖是英雄。”而傳說中蔡鍔也曾經(jīng)寫對聯(lián)給小鳳仙:“不信美女終薄命,從來俠女出風塵。”這兩幅對聯(lián)完全可以拿來做故事注腳,特別是李靖紅拂,風塵俠女的比喻,確實比較恰當——古有紅拂助李靖逃出京城,這個傳奇,在當時就投射到了蔡鍔和小鳳仙身上。
但必須注意的是,第一副挽聯(lián)不是小鳳仙本人所作,而是請文士代撰——由文人來考量雙方身份,斟酌語調和情感表達。除了確實哀痛,這里面能有小鳳仙自己的幾成想法?當然,這對聯(lián)確實寫得相當不錯,因此頃刻傳遍全國。后一副對聯(lián),更十有八九又是文士的抒情創(chuàng)作,以配合挽聯(lián)傳播,而且時間應在蔡鍔身后。
大時代背景下的一段短暫情感,就這樣在旁人的過多關注、文士的過度抒情中逐漸演變?yōu)橐粋€偉大愛情故事。這個故事里,小鳳仙沒有紅拂的好結局,而成了痛失眷侶的小喬。而他們的情感生活,肯定沒有那么偉大和美好。
蔡鍔去世后,關于小鳳仙有兩種說法。一種是“從此不知所蹤”。這個結局更像是《三國演義》里對貂蟬下落的處理。另一種說法是,小鳳仙重操舊業(yè),晚年又數(shù)度改嫁,終老于沈陽。有后面這個世俗故事做參考,“不知所蹤”確實更具美感,但那顯然不是事實。
除了死人,誰會真正不知所蹤呢。只不過大家失去了繼續(xù)關注一個風塵女子的理由。
許多年后,大家突然重新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故事。因為中國人永不磨滅的才子佳人情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