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論是灰色的,唯有生活之樹長青。老鼠給貓掛鈴鐺,那是找死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,而理論只能屈居第二。目標要恰當,辦法要可行,理論要科學,做人要實際。
目標要恰當。猴子撈月亮是徒勞無功的,曾經(jīng)的“超英趕美”適得其反。若不想“竹籃打水一場空”,就要從客觀條件和精神狀態(tài)出發(fā)制定目標。
辦法要可行。面對強秦的威脅,燕國太子丹不是致力于發(fā)展本國經(jīng)濟,改善民生,增強軍隊戰(zhàn)斗力,卻聘請刺客荊軻去殺嬴政。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。”其實,即便成功了,也無法阻擋秦統(tǒng)一中國的步伐。而刺秦只是加快了燕國的滅亡。所以說,符合實際,辦法才好。而符合實際的根本在于把握規(guī)律,有的辦法雖好,也不是萬能鑰匙。韓非子在《五蠹》中提到:“偃王仁義而徐亡,子貢辯智而魯削。”施行仁政、能言善辯本來是好事,但在強盜邏輯下也會帶來危害。
理論要科學。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,做了“以五十步笑百步”的比喻,并指出“五畝之宅,樹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;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(shù)口之家可以無饑矣;謹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,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但孟子的理論在戰(zhàn)國時代是不可能被重視的。因為各個諸侯國的統(tǒng)治者都窮奢極欲,作威作福,動輒大興土木,還要爭地盤,各國貴族也在窩里斗,能讓老百姓有個一畝三分地交交地租就不錯了。再說,有五畝之宅、百畝之田的人還是普通老百姓嗎?貴族們的肉還沒吃夠,會讓平民喝肉湯嗎?所以說,孟子的理想在當時只是烏托邦。
做人要實際。生活中我們遇到的矛盾大多是人民內部矛盾,不一定非要對著干。老鼠斗不過貓,躲著就好了。實力相當時,面對挑釁,若采用“退一步海闊天空”的辦法,以德服人,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。要不然,兩虎相斗,必有一傷,甚至兩敗俱傷。鷸蚌相爭,漁翁得利,何如鷸蚌各自松口,鷸高飛、蚌深潛?
一切從實際出發(fā),一定按規(guī)律辦事,一定找實用辦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