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,倘不拿出來貢獻人世,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,那實在是一種浪費。”莎士比亞此言不虛。人為善,即善人,善己,善社會。
窮極若水上善,哪里有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的記憶。不得不言,他是連巴赫也難以割舍的音樂神才,而立之年便榮獲哲學與神學博士學位,然而他的人生并不止步于此。一次因緣巧合,讓他放棄了蒸蒸日上的演奏地位和學術(shù)生涯,重新步入學堂,攻克與之前毫無關(guān)聯(lián)的專業(yè):醫(yī)學。在那樣一個種族歧視嚴重的時期,他歷時八載奪得醫(yī)學博士學位,只為前往非洲,為飽受病痛折磨的非洲人民送去希望,他將個人欲望降到最低點,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,他是圣人,史懷哲。他有一顆憫世之心,他對善與美的渴望,他崇高的品格,使他成為二十世紀人類良知的代表,它的善舉超越了種族,跨過了人與自然,他甚至認為,除非人類能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生物,否則人類將無法找到和平。
她以一青春女子為求學遠走異國他鄉(xiāng),面對都市的紙醉金迷,忍受小閣樓的凄風苦雨,面對追者如潮毫不心動。宋玉說有美女在墻頭看他三年而他不為所動;范仲淹考科舉時寄宿破廟,晨起煮粥一碗,涼后劃作四塊是為一天的口糧。在大洋彼岸,一個波蘭女子,也曾這般耐得住苦寒。“淺嘗輒止”可說明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認識不夠,見寵則喜。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價值并終生為之奮斗是絕難的,但居里夫人卻做到了。她始終淡淡地生活,靜靜地思考,執(zhí)著地進取,直進到智慧的高地,自由地駕馭規(guī)律,并永葆一種理性的美麗。她成就了自己,并以此向世界證明:一個普通的人,可以怎樣地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,一個普通的女人,可以怎樣讓全世界的男人吃驚,而成為一個空前絕后的偉人。
善待他人,可以犧牲物質(zhì)享受,慕仰精神;善待自我,是謂相信自我,不斷鍛造自我,實現(xiàn)自我的最大價值。
善待社會,是要始終以一種善的眼光來觀察,回饋社會。社會是以你看待社會的方式來看待你的。一個自卑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目光;一個平和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寬容的目光;一個心存善念,善待社會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友善的目光。不論事情態(tài)勢如何發(fā)展,世務如何紛繁復雜,保持一顆善心,并盡己之力去幫助他人,如此,甚好。
善待自己,不自怨自艾;善待他人,不惡意揣度,冷眼相向善待社會,不拋棄,不放棄。以善為馬,行走于江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