麗岙華僑中學王力
讀小學的時候,老師就告訴我,“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”古人就有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的感慨,現(xiàn)在我的情況是:總覺得工作中、生活中有忙不完的事情,可是工作和生活的質(zhì)量并不如意。誰偷走了我的時間?我的時間那里去了?這次培訓學習了《校長時間管理》以后,我深有感觸,我下面談幾點對于時間管理的觀點:
嚴格規(guī)定完成期限
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·詹姆士對時間行為學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這樣兩種對待時間的態(tài)度:“這件工作必須完成,但它實在討厭,所以我能拖便盡量拖”和“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,但它必須完成,所以我得馬上動手,好讓自己能早些擺脫它。”當你有了動機,迅速踏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。不要想立刻推翻自己的整個習慣,只需強迫自己現(xiàn)在就去做你所拖延的某件事。然后,從明早開始,每天都從你的未完成事項中選出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。
巴金森(C.NoarthcoteParkinson)在其所著的《巴金森法則》(ParkinsonsLaw)中,寫下這段話:“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,工作就會自動變成需要那么多時間。”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做某項工作,你就會花一天的時間去做它。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可以做這項工作,你就會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時內(nèi)做完它。
走在時間前面
人們對待事情的處理態(tài)度大致可以分為兩類:一類是“趕早不趕晚”,一類是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我屬于后者。因為最終做好做壞與兩種態(tài)度沒有直接關(guān)系,所以暫不說兩種方式的好與壞,只是我一直以為“趕早不趕晚”的性格總是能夠讓別人感覺好一些,尤其是當別人對你所做的事情有依賴的時候。我們工作中通常會做計劃,這是一個好習慣,可是,相信很多人都有“計劃不如變化快”的感覺,于是我們的計劃往往會拖延,于是你的計劃拖延了,影響到了我,我也不得不拖延……,于是乎與你有關(guān)的人都產(chǎn)生了連鎖反應(yīng),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,于是一個人一天的延遲可能就造成了一個項目一周的延遲。
“趕早不趕晚”是一種相對積極的態(tài)度,這種態(tài)度能使我們能夠經(jīng)常主動的想自己要做什么,怎么安排去做,能夠每天都規(guī)劃好自己要做的事情,提前想好自己一段時間的工作計劃,并且將做這些事情的主動權(quán)掌握在自己手中,那么自己便會感到對時間的把握很有自信,便有了一種“走在時間前面”的感覺。
分清輕重緩急
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寫下來,這樣做首先能讓你隨時都明確自己手頭上的任務(wù)。不要輕信自己可以用腦子把每件事情都記住,而當你看到自己長長的清單時,也會產(chǎn)生緊迫感。然后嚴格遵循20比80定律:生活中肯定會有一些突發(fā)困擾和迫不及待要解決的問題,如果你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天天都在處理這些事情,那表示你的時間管理并不理想。成功者花最多時間在做最重要,而不是最緊急的事情上,然而一般人都是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。
磨刀不誤砍柴工
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自己和很多人一樣,憑著對工作的滿腔熱情和年輕的沖勁,分到手上的工作馬上便開始實施,而其中很多問題都是由于事先沒有充分的思考導致的錯誤,越來越多的痛苦慢慢的變成了思考的源動力。形成了鞏固的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的認識和習慣,大家都會嘗到了思考的甜頭。
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“不被干擾”時間。假如你能有一個小時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擾,自己關(guān)在自己的空間里面思考或者工作。這一個小時可以抵過你一天的工作效率,甚至有時候這一小時比你三天工作的效率還要好。
結(jié)語:
一位管理學家說得好:“一個學校管理得好壞,往往取決于校長的時間管理”。因此,校長應(yīng)懂得:“時間的管理,是最有效的管理”。
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,雖然不斷有各種管理學的書籍告訴我們這些那些,可是依然會有人看過后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,因為不是他不想做好,而是習慣,一個成年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,而學校的習慣也是一樣。作為校長一定要高度重視時間管理,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出色地完成校長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