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絲綢博物館依山而建,它位于玉皇山路和蓮花峰路的交界處。
我們走進絲綢博物館,燈光很昏暗,墻壁的四周陳列著各個時期,絲綢發(fā)展的歷史過程。我了解到蠶是從卵變成幼蟲,再從幼蟲結(jié)出蛹,蛹的里面會鉆出成蟲,成蟲會交配,之后會下出卵,下完卵后的不久成蟲便會死去。而蛹經(jīng)過人們的加工就變成了絲綢,人們再用絲綢織成衣服、棉被、襪子等物品。
參觀了博物館,我懂得了絲綢是起源于新石器時代,雖然工藝比較粗糙,但是,當時的人們已經(jīng)用衣服頂替獸皮了。在先秦時期,制造衣服的設備得到了改進,從原始的手動織布進化到了用織布機織布,變成了手腳并用,因此解放了兩只手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南北朝時期,絲綢的顏色變得越來越豐富,已經(jīng)學會在一件衣服上使用2~3種顏色。在唐代的時候,人們學會了在衣服上織一些精美的花紋。在宋代的時候,人們已經(jīng)可以在衣服上添加5~7種顏色了。在元朝的時候,因為特色和風格,所以衣服的顏色變得越來越少。在明朝時期,中國的政權(quán)又回到了漢人的手里,服裝的設計又回到了當初的興盛。清朝雖然是滿族人統(tǒng)治中國,但是衣服上的顏色已經(jīng)多到有十幾種、二十幾種了。近代,人們穿得衣服變得樸素、節(jié)儉,便沒有了以前那樣的華麗。
我看到墻壁上掛著一幅很大的絲綢路線分部圖,絲綢之路分為三種,第一種是航海之路、第二種是沙漠之路、第三種是草原之路。在絲綢之路經(jīng)濟帶上,人們會運輸陶瓷、絲綢等物品,人們把物品放進箱子里,再用茶葉將箱子填滿,這樣物品就不會損壞了,有時賣茶葉賺到的錢比賣陶瓷、絲綢賺到的錢還多出好幾倍呢!
絲綢的文化源遠流長,可真是博大精深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