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(qū) 大連實驗學校六年三班 孫雪陽 歷 史
張家界原名大庸,是古庸國所在地。早在原始社會晚期,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。到了堯舜時代,“舜放歡兜于崇山,以變南蠻”,于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“南蠻”一說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,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,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(即今蔣家坪鄉(xiāng)太平村)。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(公元264年),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,設置了天門郡,至兩普、南北朝,均屬天門郡溇中、臨澧縣。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,清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設永定縣。
1949年解放后至1988年,慈利縣屬常德專區(qū),至1988年底,大庸、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。1988年5月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。1994年4月,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。
地 理
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,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(qū)結合部,介于東經(jīng)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、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,東接石門、桃源縣,南鄰沅陵縣,北抵湖北省的鶴峰、宣恩縣。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,南北最寬96公里。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,占全省面積的4.5%。
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,主要有山地、巖溶、丘陵、崗地和平原等,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%,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,為世界罕見。城市地勢西北高,沿澧水向東南傾斜。武陵山脈自貴州云霧山分支,入張家界市后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。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,地表起伏很大,最高點海拔1890.4米,最低點海拔75米。
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,地勢西北高,沿澧水傾斜,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,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。武陵山脈自貴州云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,又分三支。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, 桂英山,青龍山;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,紅溪山,朝天山,青巖 山,茅花界。南支行于澧水,沅水之間,有七星山,崇山,天門山,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,天合山。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。
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
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聞名于世。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、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(qū)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(qū)面積達369平方公里,區(qū)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,集桂林之秀、黃山之奇、華山之險、泰山之雄于一體,藏賂、橋、洞、湖、瀑于一身,有“擴大的盆景、縮小的仙山”之美稱。
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,區(qū)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,脊椎動物146種。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,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。珍奇樹種有銀杏、珙桐、紅豆杉、櫻花等;名貴藥材有靈芝、天麻、何首烏、杜仲等;珍稀動物有娃娃魚、獨角獸、蘇門羚、華南虎、云豹、獼猴、靈貓等。
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,全市有林業(yè)用地面積1012畝,占71%。森林覆蓋率達64.61%,名列全省第一。城市實施了“美化、亮化、凈化”工程,人均擁有綠地1.55平方米,是理想的生態(tài)旅游區(qū)、國際度假區(qū)。
文 化
張家界,人杰地靈,物化天寶,多民族悠久的歷史、古樸的民俗和特異的風情與現(xiàn)代文明交相輝映,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文化畫卷。
張家界是少數(shù)民族聚居地,在長期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,土家族、苗族、白族同漢族及其它少數(shù)民族共同創(chuàng)造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。
張家界這塊聚天地之靈氣,攬日月之精華的人間仙境,千百年來更是哺育出數(shù)以萬計的精英人物。其中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、軍事家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、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賀龍;有不滿封建壓迫、揭竿而起的農民領袖向大坤;有馳騁沙場、戰(zhàn)功顯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賀鵬飛、清臺灣總兵劉明燈;更有潛心鉆研、貢獻卓著的“兩彈一星”勛章獲得者陳能寬。
經(jīng)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,張家界的專業(yè)文化、校園文化、社區(qū)文化、旅游文化等各種現(xiàn)代文化,不斷繼承民族傳統(tǒng)優(yōu)勢,并加以弘揚和創(chuàng)新,組成了生機盎然、絢麗多姿的文化事業(yè)。全市現(xiàn)有影劇院、歌舞廳、文化館、城市公園等各類文化活動場所1000余個;公共圖書館3個、藏書10.5萬冊;有5家電視臺和5個廣播電臺,電視臺和5個廣播電臺,電視節(jié)目和廣播節(jié)目已基本覆蓋城鄉(xiāng)。全市現(xiàn)有各類學校1599所,在校學生25.11萬人。
指導教師:遲婷